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共法律服务水平,畅通法律服务申请、咨询、受理、进度查询等一站式服务,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社会效益最大化,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,特制定以下服务便民利民措施。
一、公证行业“八条”便民措施
1、扩大“最多跑一次”覆盖面。结合工作实际,努力扩大“最多跑一次”公证事项范围,对法律关系简单、事实明确、无争议的公证事项,在材料齐全、真实的情况下直接予以办理,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2、推行“一次性告知”承诺制。首次接待时,公证人员一次性告知当事人办证(事)所需证明材料及获取证明材料的途径和方式,避免群众多跑路。
3、实行“首问必负责”制度。在窗口接待中,首次接待的公证人员负责解答和办理申请人的公证事项,直至该项公证事项办理完毕,禁止“推、绕、拖”。
4、实行特殊人群“主动上门办”。针对老、弱、病、残、孕及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开展预约上门服务,让受助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公证事项。
5、缩短一般公证案件办理时限。对委托、声明、签名(印鉴)等公证事项材料齐全,当日办结;其他公证事项,材料齐全后,一般五日内办结。(除需调查、补充证据材料的案件外),大幅压缩办证时间。
6、提供“特急事特急办”服务。对烈属、军属、现役军人、退役军人和有特殊困难当事人的紧急公证事项,经申请批准,可特事特办、急事急办,优先受理,优先审批、优先出证。
7、提供“温馨邮寄到家”服务。对因故无法到公证处领取公证书的当事人,提供邮寄服务,方便当事人及时取证。
8、实行公证信息公开公示制度。在办公场所、官方网站,公开公示公证员名单、收费标准、办证流程、咨询电话、投诉电话,切实做到公开透明。
二、法律援助“六条”便民措施
9、扩大法律援助受援范围。将困难社区矫正对象、因突发事故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公民、困难职工纳入援助范围,免费享受法律援助服务。
10、特困人群提供上门办理。对确有困难的群众,应群众要求提供上门服务进行当场审批,律师当场开展工作。
11、提供延时错时法援服务。承诺在申请人有特殊、紧急情况下,全天候、无假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,确保满足当事人法律援助需求。
12、开展法律援助志愿行动。主动将法律援助服务向村(社区)延伸,组织法律援助律师为农村留守儿童、老人、妇女和军人军属等优抚对象提供精准法律援助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
13、特殊人群经济困难免审。进一步降低援助门槛,对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,以及持最低生活保障证、“五保”供养证、特困户、救助证、残疾证等相关证明材料的困难群众免于审查经济困难证明。
14、畅通“8394011”法援热线。完善法律援助中心热线人工坐席服务,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咨询服务。
三、律师行业“四条”便民措施
15、组建法治体检律师服务团队。组织公益法律服务律师团,为辖区重点企业、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法治宣传、政策宣讲解读、法治环境保障、风险防范化解等法治体检服务,为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安全生产经营做好服务。
16、设立专门律师调解工作室。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, 由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指派律师调解员参与物业纠纷、医患纠纷、交通事故等领域的专业调解,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,依法化解矛盾纠纷、维护社会稳定。
17、实现村(社区)法律顾问全覆盖。深入实施“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”专项活动,在全市405个村(社区)配备法律顾问并设置公示栏,公布法律顾问的姓名、联系方式、驻点时间等,主动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、提供法律咨询,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,有效维护辖区和谐稳定。
18、搭建公法服务自助办理平台。优化汉川市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号,聚力打造“半小时”法律服务圈,全面公开服务内容、服务方式、受理条件、办证流程、材料手续等信息。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配置在线咨询、普法宣传教育、线上业务办理等多项内容。
汉川市司法局
2024年4月10日